商用环境空气质量控制解决方案提供商

Commercial ambient air quality control solutions provider

租赁热线:010-65854551

吃点儿东西就肚子胀?试试这 5 个方法

发布时间:2022-11-05

  中医认为,肚子胀气,多与脾胃虚弱,运化失常或食积胃肠,湿浊内蕴,肝郁不舒,气机不畅有关。具体分型如下:

  1、肝郁气滞证:腹部、两侧胁肋下胀满不适,部位不定,多伴有打嗝,唉声叹气,情绪不好时加重。

  2、饮食停滞证:胃腹部胀满,或呕吐不消化食物,吐后胀减,或者食欲差,时有恶心,口中酸臭,反酸,口苦,大便臭秽不爽。尤其是暴饮暴食、经常应酬的人,容易发生这种现象。

  3、脾胃湿热证:脘腹胀闷,口苦口臭,口黏腻或者口甜,大便黏腻不爽,肢体困重,口干,口渴但不想喝水。

  4、脾虚湿阻证:脘腹胀满,食欲差,大便时有不成形,而黏滞不爽,肢体困倦,头昏沉不清醒,头晕。

  5、中焦虚寒证:腹部胀满,遇冷加重,喜热饮,喜热敷,得热则舒,手脚凉,小便清长,大便时有不成形。

  6、寒热错杂证:腹胀,肠鸣,心烦、口苦,怕凉,时有腹泻。

  7、肠燥津亏证:腹部胀闷为主症,无腹部疼痛,伴有大便干燥,口干或口臭,喝水多。

吃点儿东西就肚子胀?试试这 5 个方法

  如何“消气”?

  1、灸法,适用于虚证。

  取中脘、关元、足三里、气海、关元等穴,每穴灸10min,怕凉明显者,可以隔姜灸。取生姜一块,切成厚0.2~0.3厘米厚的姜片,中间针穿刺数孔。

  施灸时,将其放在穴区,艾柱灸于上,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泡为度。

  灸毕可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,一是防皮肤灼伤,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,散寒止痛功效。

  2、推拿疗法

  点揉中脘穴,下脘穴,天枢穴,气海,足三里。

  揉腹:实证应该顺时针方向按摩;虚证应该逆时针方向按摩。比如舌苔发黄、较厚、口臭、便秘等,此时应顺时针按摩腹部,顺着结肠位置的走向,通过按摩刺激,增加结肠蠕动,使粪便到达直肠部,刺激肠壁神经感受细胞传入大脑,产生便意;反之,如果舌质淡、舌苔较薄、容易腹泻,那么就要采取逆时针按摩腹部,这种手法是逆着结肠方向按揉,起到补的作用,阻止腹泻。

  3、莱菔子烫熨腹部法,适用于所有证型患者。

  将中药莱菔子(或川厚朴)500g装入碗中,放入家用式微波炉(900W)中,用高火加热2~3min或放在铁锅里炒热至70℃后,放置于大约15cm×15cm小布袋,袋口扎紧。注意避风,保暖。

  将布袋放置于患者的中脘处,先顺时针沿脐周旋转反复熨烫致腹部皮肤潮红;再逆时针方向沿脐周旋转反复熨烫致腹部皮肤潮红;接着把布袋放于上脘部,从上至下至气海穴,再从下至上反复熨烫;最后将布袋放于升结肠处沿横结肠、乙状结肠、降结肠、直肠方向,从上至下反复熨烫;如果袋内的药物温度下降变凉,则需再次加热后,继续熨烫致使患者出现肛门排气,感觉腹胀减轻后方可停止。

  4、中药敷脐(神阙穴)疗法

  可将木香、丁香、小茴香、肉桂各等份,研末,使用时,先以热毛巾擦净脐部,然后取适量药末装于纱布袋内,置于脐部,其上加热毛巾热敷,再覆以塑料薄膜保温。为增加疗效,其上可放置热水袋加温,每次外敷30min以上。脾胃虚寒者可贴三伏贴以达到温阳散寒的功效。

吃点儿东西就肚子胀?试试这 5 个方法

  5、药膳

  姜橘饮

  做法:生姜 60g,橘皮 (陈皮)30g,水煎取汁,代茶饭前温饮。功效与应用:理气健中,燥湿化痰,除满消胀。主治痰湿阻滞或脾胃虚弱,致使中焦脾胃气滞引起的胸部满闷,脘腹胀满,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,或口淡无味,苔薄或稍腻等。方中生姜味辛、性温,入肺、脾、胃经,除有发汗解表、散寒止咳的作用外,还有理气、降逆止呕的功效。现代研究发现:生姜煎液能引起消化液的分泌增加,并能抑制发酵,使肠张力、节律及蠕动增加,可用于积气的排出与肠账气引起的疼痛。橘皮苦、平,入肺、脾二经、有较好的行气健胃;因其味苦,故也有燥湿化痰之功。

  郁李仁粥

  做法:郁李仁 30g,粳米 100g,将郁李仁研末,加水浸泡淘洗,滤取汁,加人粳米煮粥,空腹食用。功效与应用:润肠通便,利水消肿。适用大肠燥涩,水气不利所致的大便不通,小便不利,腹部胀满,或兼有面目浮肿者。注意事项:郁李仁有伤阴之弊,不宜久服。如內服过量可发生中毒,孕妇慎用。

  健脾消食蛋羹

  做法:山药 15g, 茯苓15g:莲子15g,山楂20s,麦芽158,鸡内金 30g,槟榔15g,鸡蛋若干枚,食盐、酱油。上述药、食除鸡蛋外共研,每次5g,加鸡蛋 1枚调匀蒸,加适量食盐或酱油调味后直接食用。1日1~2次。功效与应用:补脾益气,消食开胃。适用于脾胃虚弱,食积内停之证,症见纳食减少、脘腹饱帐、暖腐吞酸、大便溏泻等。方中山药、茯苓、连子益气补中,以治病本,味甘性平,既补益牌胃,又除湿止泻。山楂、麦芽与鸡内金消食导滞,以治病标,山楂主消乳食、肉食积滞;麦芽主消米面薯类积滞;鸡内金健脾胃,消食积,是强而有力的消食化积药;适用于各种饮食停滞病症的治疗。槟榔消积导滞,行气除胀。

  橘朴茶

  做法:橘络 3g,厚朴3g,红茶33,觉参6g。上四味共制粗沫,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 10分钟即可。不拘时随饮随冲,至味淡为止,每日1剂。功效与应用:理气开郁,化痰散结。适用于肝郁气滞导致的多疑善虑、胸胁胀满,咽部异物感,肝郁日久横逆犯脾所致的纳呆腹胀、大便溏泄,妇女还可见月经不调。方中橘络味淡微苦,性平微温,具理气、通络、化痰之功,故为主药。厚朴苦辛,性温,既可温中行气降逆,又能健脾燥湿化痰,是为辅药。红茶温中暖胃,散寒除满。党参健脾益胃,防止肝病犯脾。注意事项:服用本方,同时也应注意精神治疗,消除并避免各种不良刺激,使精神愉快。肝郁明显者加合欢皮3g,佛手3g,香附3g进一步疏肝行气消胀。

吃点儿东西就肚子胀?试试这 5 个方法

  中医认为,肚子胀气,多与脾胃虚弱,运化失常或食积胃肠,湿浊内蕴,肝郁不舒,气机不畅有关。具体分型如下:

  1、肝郁气滞证:腹部、两侧胁肋下胀满不适,部位不定,多伴有打嗝,唉声叹气,情绪不好时加重。

  2、饮食停滞证:胃腹部胀满,或呕吐不消化食物,吐后胀减,或者食欲差,时有恶心,口中酸臭,反酸,口苦,大便臭秽不爽。尤其是暴饮暴食、经常应酬的人,容易发生这种现象。

  3、脾胃湿热证:脘腹胀闷,口苦口臭,口黏腻或者口甜,大便黏腻不爽,肢体困重,口干,口渴但不想喝水。

  4、脾虚湿阻证:脘腹胀满,食欲差,大便时有不成形,而黏滞不爽,肢体困倦,头昏沉不清醒,头晕。

  5、中焦虚寒证:腹部胀满,遇冷加重,喜热饮,喜热敷,得热则舒,手脚凉,小便清长,大便时有不成形。

  6、寒热错杂证:腹胀,肠鸣,心烦、口苦,怕凉,时有腹泻。

  7、肠燥津亏证:腹部胀闷为主症,无腹部疼痛,伴有大便干燥,口干或口臭,喝水多。

吃点儿东西就肚子胀?试试这 5 个方法

  如何“消气”?

  1、灸法,适用于虚证。

  取中脘、关元、足三里、气海、关元等穴,每穴灸10min,怕凉明显者,可以隔姜灸。取生姜一块,切成厚0.2~0.3厘米厚的姜片,中间针穿刺数孔。

  施灸时,将其放在穴区,艾柱灸于上,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泡为度。

  灸毕可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,一是防皮肤灼伤,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,散寒止痛功效。

  2、推拿疗法

  点揉中脘穴,下脘穴,天枢穴,气海,足三里。

  揉腹:实证应该顺时针方向按摩;虚证应该逆时针方向按摩。比如舌苔发黄、较厚、口臭、便秘等,此时应顺时针按摩腹部,顺着结肠位置的走向,通过按摩刺激,增加结肠蠕动,使粪便到达直肠部,刺激肠壁神经感受细胞传入大脑,产生便意;反之,如果舌质淡、舌苔较薄、容易腹泻,那么就要采取逆时针按摩腹部,这种手法是逆着结肠方向按揉,起到补的作用,阻止腹泻。

  3、莱菔子烫熨腹部法,适用于所有证型患者。

  将中药莱菔子(或川厚朴)500g装入碗中,放入家用式微波炉(900W)中,用高火加热2~3min或放在铁锅里炒热至70℃后,放置于大约15cm×15cm小布袋,袋口扎紧。注意避风,保暖。

  将布袋放置于患者的中脘处,先顺时针沿脐周旋转反复熨烫致腹部皮肤潮红;再逆时针方向沿脐周旋转反复熨烫致腹部皮肤潮红;接着把布袋放于上脘部,从上至下至气海穴,再从下至上反复熨烫;最后将布袋放于升结肠处沿横结肠、乙状结肠、降结肠、直肠方向,从上至下反复熨烫;如果袋内的药物温度下降变凉,则需再次加热后,继续熨烫致使患者出现肛门排气,感觉腹胀减轻后方可停止。

  4、中药敷脐(神阙穴)疗法

  可将木香、丁香、小茴香、肉桂各等份,研末,使用时,先以热毛巾擦净脐部,然后取适量药末装于纱布袋内,置于脐部,其上加热毛巾热敷,再覆以塑料薄膜保温。为增加疗效,其上可放置热水袋加温,每次外敷30min以上。脾胃虚寒者可贴三伏贴以达到温阳散寒的功效。

吃点儿东西就肚子胀?试试这 5 个方法

  5、药膳

  姜橘饮

  做法:生姜 60g,橘皮 (陈皮)30g,水煎取汁,代茶饭前温饮。功效与应用:理气健中,燥湿化痰,除满消胀。主治痰湿阻滞或脾胃虚弱,致使中焦脾胃气滞引起的胸部满闷,脘腹胀满,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,或口淡无味,苔薄或稍腻等。方中生姜味辛、性温,入肺、脾、胃经,除有发汗解表、散寒止咳的作用外,还有理气、降逆止呕的功效。现代研究发现:生姜煎液能引起消化液的分泌增加,并能抑制发酵,使肠张力、节律及蠕动增加,可用于积气的排出与肠账气引起的疼痛。橘皮苦、平,入肺、脾二经、有较好的行气健胃;因其味苦,故也有燥湿化痰之功。

  郁李仁粥

  做法:郁李仁 30g,粳米 100g,将郁李仁研末,加水浸泡淘洗,滤取汁,加人粳米煮粥,空腹食用。功效与应用:润肠通便,利水消肿。适用大肠燥涩,水气不利所致的大便不通,小便不利,腹部胀满,或兼有面目浮肿者。注意事项:郁李仁有伤阴之弊,不宜久服。如內服过量可发生中毒,孕妇慎用。

  健脾消食蛋羹

  做法:山药 15g, 茯苓15g:莲子15g,山楂20s,麦芽158,鸡内金 30g,槟榔15g,鸡蛋若干枚,食盐、酱油。上述药、食除鸡蛋外共研,每次5g,加鸡蛋 1枚调匀蒸,加适量食盐或酱油调味后直接食用。1日1~2次。功效与应用:补脾益气,消食开胃。适用于脾胃虚弱,食积内停之证,症见纳食减少、脘腹饱帐、暖腐吞酸、大便溏泻等。方中山药、茯苓、连子益气补中,以治病本,味甘性平,既补益牌胃,又除湿止泻。山楂、麦芽与鸡内金消食导滞,以治病标,山楂主消乳食、肉食积滞;麦芽主消米面薯类积滞;鸡内金健脾胃,消食积,是强而有力的消食化积药;适用于各种饮食停滞病症的治疗。槟榔消积导滞,行气除胀。

  橘朴茶

  做法:橘络 3g,厚朴3g,红茶33,觉参6g。上四味共制粗沫,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 10分钟即可。不拘时随饮随冲,至味淡为止,每日1剂。功效与应用:理气开郁,化痰散结。适用于肝郁气滞导致的多疑善虑、胸胁胀满,咽部异物感,肝郁日久横逆犯脾所致的纳呆腹胀、大便溏泄,妇女还可见月经不调。方中橘络味淡微苦,性平微温,具理气、通络、化痰之功,故为主药。厚朴苦辛,性温,既可温中行气降逆,又能健脾燥湿化痰,是为辅药。红茶温中暖胃,散寒除满。党参健脾益胃,防止肝病犯脾。注意事项:服用本方,同时也应注意精神治疗,消除并避免各种不良刺激,使精神愉快。肝郁明显者加合欢皮3g,佛手3g,香附3g进一步疏肝行气消胀。

相关

联系我们
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延静里中街3号院17号商务楼106室

电话:010-6585455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