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家健康:泡药浴效果好不好,水温很重要!
药浴法是一种外治法,是将水盛于器皿内,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,利用水温本身对皮肤、经络、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,达到治疗疾病、养生保健的目的。
药浴古已有之,《礼记》中讲“头有疮则沐,身有疡则浴”,《黄帝内经》中有“其受外邪者,渍形以为汗”的记载。与一般的洗浴、温泉浴等不同,药浴是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,根据不同的疾病,加入不同的药物,进行治疗。
除此之外,药浴效果与溶液温度有一定的关系,也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。按浴液温度可分为热水药浴(39~45℃)、温水药浴(37~38℃)、平温药浴(34~36℃)及凉水药浴(25~33℃)。
热水药浴:能疏通经络、发汗解表,有较好的止痛作用,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、肌纤维组织炎、各种骨伤后遗症等。热水药浴因消耗体能较大,只适合体质较好的人。
温水药浴: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。对老年人、小儿及皮肤病患者,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,有止痛、止痒作用,易于被多数病人接受。因为药液温度与人体度接近,故可解除紧张,使患者精神放松。
平温药浴:有良好的镇静、催眠作用。适用于神经过度兴奋、失眠、各种疼痛、消化不良等疾病,也可作为发热的物理降温治疗。
凉水药浴:人体在此温度范围,可消耗体内热量,刺激血液循环,改善皮肤活性,有一定的肥作用,对心血管亦有保健作用。尤其在天热时涼水浴可解炎热,使人倍感精力充沛,但遍身有汗或天气寒冷时不宜。